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她們的世界/許玓維,鳳梨纖維織藍圖

她們的世界/許玓維,鳳梨纖維織藍圖

除了期盼在關廟創造鳳梨纖維的微型經濟,許玓維也致力挖掘在地各種文化面相。圖/陳姵穎攝

 

「鳳梨織女」的心願

許玓維有一個願望。

她想用不會造成汙染的鳳梨纖維織布,在關廟當地創造微型經濟。

但若要織出一塊足以製作一件普通身材女性所穿旗袍的布料,從刮除鳳梨葉表面的防水層和葉肉、取出纖維、漂洗曝曬、稀紗捻線,再織成布疋,至少得耗時半年,而符合勞基法的人力成本保守估計要六十萬。在產值與效益掛帥的今日,這樣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成本的手工製程,十個人裡頭大概有九點九個不會做此選擇;但許玓維卻願成為那鳳梨織女,只因為「可以選擇的話,為什麼不讓環境的負擔少一點點?」

看似不可思議的想望,卻是台灣早在百年前的日治時期即有的手工藝,盛產鳳梨的關廟雖未像彰化一帶留有文獻紀錄,許玓維卻也在田野調查時從八十幾歲的老奶奶口中證實了日人於當地蒐羅鳳梨纖維的過往。執著的源頭或許可以追溯到幼時家中開設染整廠的背景,化學藥劑刺鼻的味道、周遭大人健康的受損,都讓許玓維所不喜;而在花蓮東華大學就讀民族文化學系時接觸到原住民天然的染織技法,則猶如開啟另一扇窗。

為埤頭留下宋江臉譜

早早萌芽的心念,卻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得以抽長。

許玓維的「一朵花文創工作室」涵蓋植物染,但在去年以前幾乎一直是以推廣關廟埤頭宋江陣特殊的「打面文化」為主軸。這是許玓維自大學期間返鄉探望病中的阿公,被缺人手的父親抓去當打面師傅,並得知阿公曾是「囡仔宋江」的成員後,以十二載光陰致力保存的行動──不只四處寫計畫找經費,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期間,甚至像個安親班老師,帶著十幾個孩子跳「囡仔宋江」;更不斷為打面藝術注入新元素,在卸下總幹事一職後,2015年帶領學童融合植物染設計文創商品,並進行一場「時尚宋江」服裝秀。

不管在哪個鄉鎮,在地文化的發展都面臨人才斷層的困境,更不用說跳藝陣這類易被刻板觀念貼上負面標籤的次文化。光是許玓維自個兒就無數次被人質疑「一个查某囡仔去做陣頭,按呢敢好?」可是她的用心,關帝爺看見了。她講起一次玄妙的經驗,為了推廣打面宋江身心俱疲,許玓維在任期間一度想放棄,當病中的她執香告訴關帝爺不想再帶小朋友跳宋江陣,手轎於鋪滿檀香的神桌上出字,赫然出現「枸杞」和「烏雞」四字,廟方人員笑著告訴她:「這就是叫妳回去吃烏骨雞補一補再回來繼續做啦!」到後來,每回出陣前稟告神明,神轎也總會停在許玓維面前,由廟方人員傳遞指示。

            

取鳳梨葉的纖維織布,餘下的葉肉殘渣還可製成紙。圖/陳姵穎攝 

集眾人之力、耗費逾半年,才有這一塊鳳梨布。圖/許玓維提供

 

不以金錢度量的價值

將打面宋江推廣到一個程度,許玓維認為身為在地文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是要挖掘出更多新的面向,「鳳梨纖維染織計畫」成為她當前的重心。

以手指捏起已捻成線的鳳梨纖維,你會訝異原來帶著淺淺米白色的鳳梨纖維在光線下自然漾出的光澤,觸感猶如細緻的麻,刮除的葉肉殘渣還可製成紙,「不只不會浪費資源,也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這便是許玓維想堅持的理由。

即便幸運獲得文化部挹注的經費,也陸續擁有教授體驗課程的機會,這項從零開始的挑戰依然關卡重重。不談向農家蒐集鳳梨葉的辛苦,繁瑣的工序最缺的依然是人力,靠體驗課程的學員和志工協助取得的鳳梨纖維有限,半年下來也才織成22cmX60cm的「布條」,離製成鳳梨布衫還有不短的距離。面對許多單位前來洽談鳳梨織品的合作,卻無法協助人力相關成本,許玓維多少有些無奈;如何結合在地的力量發展可行的運作模式,是她還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如果只看到困難的那一面,就不會知道背後的精采。」挺著六個月大的孕肚,許玓維與夫婿還有更多想望:在體驗課程中加入在地農特產飲食、淺山生態踏查、竹編木屐手作,甚至是「關廟磚」的探源記錄……誰說微小改變的力量,不能在未來遍地開花呢?

----------

Q:這一路走來,覺得最辛苦與最幸福的時刻?

A:最辛苦的時刻其實不是沒有錢或面對外人的質疑,而是家人是否支持,有時家人雖然是關心,但說出的話後座力其實很強。至於最幸福的時刻並不是做想做的事的當下,而是後面的延續:好比有朋友願意再來協助、甚至是帶著朋友來,妳就會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有觸動到這個人,這是我覺得最值得的;因為對方可能會再去影響其他人,那或許未來認同我理念的夥伴就會愈來愈多。比起得到大筆訂單的收入,發現有人會真心喜歡妳的東西並協助推廣,會讓我很慶幸當初自己有這樣做、那麼拚,這才是最值得慶祝的東西。

鳳梨取纖體驗,4/4在關廟「工寮吧台」開課。

要取出鳳梨的纖維,得先刮除鳳梨葉表面的防水層和葉肉,再經過漂洗曝曬,才能稀紗捻線。圖/許玓維提供

以鳳梨纖維織成的布,觸感猶如細緻的麻。圖/陳姵穎攝

原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5/3061139

瀏覽數  
  • 新增到收藏夾
  • 分享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